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6年度现场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作者: 呼伦贝尔站 更新时间: 2016-08-18


  2016年8月9-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呼伦贝尔召开了2016年度现场会。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李宏健,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桂娟,海拉尔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张绍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项目咨询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杨允菲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呼伦贝尔部分旗县农牧业局局长/草原站站长、海拉尔农垦集团岭北11个农牧场主管畜牧副场长及项目组成员等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谢尔塔拉农牧场共同主办。

  8月10日上午,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呼伦贝尔天然打草场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实验平台和示范基地。按照共性实验的设计,在2013年,呼伦贝尔片区在羊草草甸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均安排了实验,其中,在羊草实验平台上,开展了切根+施肥、打孔+施化肥、打孔+施微生物肥料、刈割时空配置、刈割技术和合理利用等。通过前两年的研究结果,第三年开展示范工作,设计了切根+施肥、打孔+施肥两大类示范,肥料以增产最高和经济最优为原则,选用2个梯度,根据第三年的结果,今年对示范区肥料进行了优化,选用“四位一体”肥料,在极端干旱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月10日下午,召开了项目进展报告及企业技术需求座谈会。王道龙和吴宏军副场长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分别致辞,项目首席专家辛晓平介绍了项目总体进展,包括天然打草场概念沿革及其分布、资源退化及相关技术标准、共性实验及关键技术等,各任务承担单位分别汇报了不同区域的共性实验开展和技术示范情况。

  郝桂娟副市长指出,天然打草场是牧区畜牧业的命脉,是保持草原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希望各相关部门利用和借鉴项目成果,进一步完善规划,探索出符合呼伦贝尔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拓宽草场产品的销售渠道,充分开发利用并保护好难得的资源,把其打造成为北方草原开发和持续利用的典型;李宏健处长代表农业部畜牧司发言,对天然打草场项目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予以肯定,同时希望进一步优化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一方面巩固技术成果,一方面把草原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拓展草地资源的多功能性,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张绍勋副总经理指出,项目提出的天然打草场退化机制有助于理解并修正草原退化的认识误区,天然打草场改良技术和方法、共性实验积累的科学数据,为下一步项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准备奠定了技术基础,并建议进一步与大农业结合,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大型农机开发应用等。

  项目咨询专家卢欣石认为,项目立题兼顾了草原保护和发展,突破了生产与发展不能兼顾的困惑;项目内容只集中于天然打草场,科学问题清晰凝练;资源调查清楚地描述了天然打草场的分布、现状与价值,技术研究基于统一设计、分区实施,特点突出;这一套技术措施可以满足对天然打草场生产力提升的技术需求,可能缓解牧区生态生产压力,值得推广。卢欣石教授同时指出,现阶段项目对改良技术的生态学机制探索还不够,应抓紧应用基础理论探索,形成成熟的技术原理;在产出方面应以储草防灾和商品生产并重,加强以养草为主的技术研究。杨允菲教授认为,草原生产力最关键的因素,一是营养储备,二是物种储备。项目针对土壤和植物营养提出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用量、频次、时间,可以作为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天然打草场应针对土壤种子库及物种结构变化,加强针对高产、优质本土物种的补播技术研究。

  王道龙所长指出,一定要强调技术措施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水平,在总结技术成果时,注意凝料目标、相对集中、坚守工作量、提高效益;同时要善于吸收跨专业、跨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例如4R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等;最后,王所长对项目执行提出了殷切希望,要用好项目经费,执行好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陈巴尔虎旗农牧业局、牙克石市草原站、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各农牧场的代表分别就天然草原改良利用、技术需求及项目技术成果适用性及实用性进行了讨论,主要共识如下:第一,天然打草场确实存在比较普遍退化,的确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改良,探索恢复生态、提高生产的技术;第二,投入产出是草原改良的关键因素,如果经济上不合算,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层面、不能广泛推广;第三,体制决定投入,现有草场只有30年(或者到退休年龄)使用权,草场使用者不愿意做长期投入,草原改良所需资金来源也是限制草原改良的主要因素;第四,草原奖励补助机制与预期效果有差异,考核办法有待细化。禁牧草场可能转变为天然打草场,家畜舍饲的饲草需求也在增加,后续项目中草原的改良利用应给予更大关注。

  最后,项目组成员对与会代表的建议和需求进行了回应。我国草原改良利用有一定的生产实践,但体系化的天然打草场改良培育技术研究欠缺,“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培育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天然打草场改良利用集中攻关,目前已经提出了一批天然打草场改良利用的技术标准、实用技术与综合模式,但在技术原理阐释、适用技术筛选和推广示范方面尚需时日。下面一年半时间,项目将一方面继续凝练技术、探索机理,一方面紧密联系应用单位,促使技术成果“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争取在2017年项目验收前,项目成果能够推动我国天然打草场改良利用的研究和实践,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8月11日,项目组讨论了《天然打草场培育利用》专著书稿,并请统计专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共性试验数据分析专题培训。


打草场改良实验平台观

打草场改良实验平台改良效果

打草场示范基地观摩

改良机械展示

示范基地改良效果

改良效果探讨

座谈会现场

王道龙所长致辞


项目首席专家辛晓平研究员汇报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hlg@cern.ac.cn TEL:010-8210962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