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2DFA31290)“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关键技术合作”国际合作研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召开,会议邀请了中、美、英、澳大利亚各方参加人员,包括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观测研究中心(CGCEO)Qi Jiaguo教授,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WCNR)Dennis Ojima教授,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植物生产部(CSRIO -CPI) Andrew Moorey研究员,英国洛桑实验站草地研究所Phil Murry和Wu Lianhai 研究员,国内外从事草地生态和经济管理科研机构的专家Jain Atul、Tsoimon Renchin、Naisagdorj Gnkhjargac、陈吉泉、李建龙、甄琳、王岩、杨志、张丰兰和刘铮等40余人。除此之外,North Eurasia Eco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Initiative (NEESPI)及Monsoon Integrated Regional Studies (MAIRS)2个国际组织也派出了Groisman Pavel、艾立坤等专家参加了本次国际研讨会。
会议分为学术研讨和野外试验两个部分。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呼伦贝尔市副市长郝桂娟致开幕词,并指出,呼伦贝尔是西北季风入侵我国东部大通道上的第一个关口,是东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保障,同时具有复杂的生态景观结构,是北方陆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所以,呼伦贝尔有着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也是生态学家最理想的研究单元。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经济研究与国际同行的科技合作正式启动,希望合作各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深化共识,共同发展,努力通过科技合作,提高科研水平,为呼伦贝尔地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家合作处金柯副处长强调,呼伦贝尔市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上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正在不断吸引着众多国内外学者对该区草原生态系统开展研究。金柯副处长对“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关键技术合作”的执行进展表示肯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王道龙对项目背景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介绍,该国际合作项目于2012年5月立项,执行期为3年。指出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生产方式以及气候变化共同影响而面临生态和生产双重危机。“草地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关键技术合作”通过引进技术、合作研究及再创新,突破当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定量调控技术瓶颈,实现草地监测和定量管理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将我国草地管理水平向前推进5-10年。并依托业务部门,将项目成果推广覆盖80%的草原牧区,为牧区草地安全生产、国家气候外交提供决策服务。项目执行以来,邀请外方专家8人次(80人天)、派出人员2人次(18人月)。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此次研讨会将着力于不同模型(GrazPlan、GEO-DNDC,CENTURY)的交流,并将与呼伦贝尔国家野外站的实验研究结合,解决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各项关键技术方的难点重点问题。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分9个专题、40余位科学家对各自的研究进行了展示和热烈的讨论。研讨会最后决定:1.出书并确定了基本结构、时间安排;2.special issue;3.联合四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集体攻关,发表高水平文章;4.共同争取进一步支持,推动中国草地管理研究。
研讨会后期,专家组对呼伦贝尔不同植被类型进行了考察和采样。包括鄂温克旗的草甸草原放牧草地、新巴尔虎左旗的典型草原草地、新巴尔虎右旗的退化典型草原草地、沙化草原以及额尔古纳的山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